地下管线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“生命线”。北京的地下管线纵横交错,就连管线所属的管理方也无法准确说清管线的确切位置、使用情况等信息。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、管理上的水准不高等问题凸显出来,从而出现了大雨内涝、管线泄漏爆炸、路面塌陷等事件。
北京市从去年8月开始,历时一年多对城六区主干道下方4万公里地下管线进行普查。地下管线的“家底儿”如何摸清?摸清地下管线又有何种意义?
黝黑的脸庞,拎着钩子、大锤、探测仪,扛着全站仪、棱镜,丁亚进穿着印有醒目的“北京测绘”字样的外业服,穿行在城市中。
丁亚进是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专业测绘三院的中队长,他所在的单位是这次地下管线普查承担单位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。
每天早上八点出发,步行十几公里,拉开一路上所有看见的井盖,进行管线探测。丁亚进与其他两名队员一组穿街走巷,一起追寻管线探测仪发出的信号,现场查明所有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、敷设状况、埋深、性质、规格、材质、附属设施等信息。
在一年多的普查中,炎热的夏天让队员们感觉实在难熬。“每天上午拉井盖还算轻松,到了下午天气太热,消耗比较大,拉开一个井盖感觉都要用尽全身力气。”
夏季,正午时分已骄阳似火,永泰庄地区测绘外业现场,丁亚进腰间系着安全带,头戴消防面具,正一步步向井底走去,他要下到井下把测绘探头污水里,测出管道的具体信息。“虽然戴着防毒面具,但是污水里面污秽场景造成的视觉上的冲击,也不是谁都能够忍受的。有些时候队员从井下出来后,直接扶着墙就吐了。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地下管线测绘所必需的。”
刚出井口,丁亚进匆匆摘下防毒面具,使劲甩了甩头,试图将井下的场景甩离大脑。“有时候为了能探测清楚,甚至会几进几出。”
像丁亚进这样的三人小组有若干个,分布在不同的地区。队员身穿黄马甲,站在马路上逐一打开窨井盖,利用仪器仔细探查、测量管线情况。对于地下管线普查,需要对每个井盖下的情况做测绘。“一口井一口井地排查,有的井盖打开后散发着阵阵恶臭,在炎热的天气里让人难以忍受。”
对于疑难杂症的管线,还需要二次探测,借助可以探测到非金属管线的地质雷达来完成。“外业普查工作能够说是困难重重,全靠大家的坚持和耐心。”
管线探测仪是丁亚进与别的队员们常备的“武器”。“它可以在地上探测出地下金属管线的情况。”丁亚进说,但在十字路口,各类管线集中埋设,金属管线密集,由于雷达探测仪对所有金属管线都有感应,四面八方都有信号,这时雷达探测仪就“瞎了”。“这样的一种情况一出现,弄得我们很头疼,整个路口到处都有信号,只能再进入井下探测。”
在莲花桥附近的一次探测中,专业测绘三院副总工程师田文革打开了一口深井,井下一片漆黑。“井下到底是啥状况,是什么井,谁都不清楚。”
田文革深入到井下,发现里面有一个足球场大小,许多水泥柱子撑起了这个空间。“这里是新建的雨水储积的地方,我们记录下了这个空间的高程等数据。探测后不久就赶上雨季,那里也进满了水,以后就很难再探测了。”
在阜石路和永定路交口附近的普查中,田文革发现了一条热力管线,他翻看手中的资料,发现这条管线米。“像这样的新发现在普查中也常能遇到,我们应该在反复确认后将数据来进行更改。”
白天完成外业探测后,田文革、丁亚进和别的队员都回到了办公室,开始地下管网的内业处理工作。处理过程中,他们将外业探查、测量所采集的管线数据导入或输入地下管网处理软件,自动生成地下管网图、表等,再进行基础地形图或带状地形图的套绘,最终经过编辑输出正式地下管网成果,形成专业地下管网图和综合地下管网图。“每个组都有一个我们自己研发的 北测数源移动数据采集系统 ,外业测绘进行数据记录,再回到单位做内业处理。”
在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开展前,一些关于管线的图纸送到了丁亚进和同事们的手中,先行对有关部位地下管线进行摸清备案,“很多图纸就是一张平面图,只显示了管线是怎么走的,但没材质、尺寸、特性、建设情况和使用现状等信息。”
在专业测绘三院院长齐永良眼中,为保证普查工作的准确性,测绘人员还需结合资料一一打开地面井盖,核实比对管线情况,并对管线进行最终的逻辑性和连通性汇总。齐永良表示,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普查误差,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,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改正,通常在摸清地下管线的同时,在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中,多次对收集数据来进行交流、对比,最终使得外业采集数据和系统比对数据达到契合。“比如,由两个小组做测量的一条管线,一旦在两个小组的连接位置处出现了管径、深度等不一致的情况,就无法在系统中录入,会提示错误。”
在开井调查时,丁亚进也会使用GPS定位仪等设备对井下管线做定位、测绘,测出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坐标可以精确的描述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,“这种技术能精确至厘米级别,也就是说在这个坐标位置下,有什么管线厘米。”
齐永良表示,北京市曾在1964年、1976年和1986年分三次组织了地下管线的普查,始于去年的普查工作距离上次已经过去29年。“以前的普查常采用的是破土挖探坑调查,现在很少这样做,也就占到总量的1%,也不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影响。”
城市地下管线,是城市规划范围内供水、排水、燃气、电力、通信等管线和附属设施的统称,纵横交错遍布各个角落,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。在齐永良看来,地下世界里,无数管线如蛛网般密布,数量惊人。“如果不把情况摸清,维护不好,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。”
齐永良坦言,多年来,管线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,档案也各自分散。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、建设和管理,造成了地下管线分布不清,情况不明。“在城市建设中,有的摸不清地下管线的情况,一铲子挖下去才知道下面有管线,再手忙脚乱找有关部门抢修。”
“给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建立详细档案,并纳入智能化管理和动态化管理。”齐永良认为,区域内管线的数量、分别埋下的深度、分布位置、管线材质、部门所属等详尽的数据也会为城市建设、政府决策、防灾减灾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依据。
“城市地下管线就是城市的 神经 系统。”在齐永良看来,地下管线的信息平台建立后,在对漏水、漏气等突发情况做处置时,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,将哪几处阀门进行关闭,可以将影响区域降到最小。
“可以说,摸清深埋地下的管线现状,建立信息管理系统,对于城市的安全运行很必要。”齐永良说,北京城六区地下管线万公里的地下管线,测绘的结果将绘制详细的二、三维管网图,服务保障城市的建设和发展。前不久,专业测绘三院获得了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,“但是工作内容并不被大家所熟知,作为城市生命线的梳理者,默默地努力前行。”